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措并舉穩就業促增收”,并制定“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等主要預期目標。
一 “1200萬人以上”凸顯力度決心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就業局勢持續改善,保持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300萬,實現了預期目標,為增進民生福祉、穩定社會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
談及就業預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日前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今年將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設定為“1200萬人以上”,而去年是“1200萬人左右”。這一變化體現了黨和政府做好就業工作的力度、決心和鮮明的政策導向。
??從就業結構來看,“招工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仍存在供需匹配不均衡問題。國民經濟恢復向好態勢明顯,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需求較弱,疊加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市場需求持續波動,穩就業的任務更為艱巨。
二 供需兩端發力促青年就業
就業工作怎么干?今年計劃報告提出“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實施好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等舉措。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計劃報告提出,“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高校要在深化產學研融合的基礎上,推動產學研與就業的協調聯動,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走深走實,通過聯合培養等方式,推動用人單位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改革,培養更多實用型、復合型和緊缺型人才,從根本上促進青年就業。
??促進青年就業,一方面要從就業市場供給端入手,另一方面也要從需求端入手,開辟吸納就業尤其是青年就業的新空間。
如何正確看待青年就業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16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持續走高,由此引發一些擔憂。部分外媒拋出了“倒閉潮”“失業潮”論調。
青年就業問題是否如一些外媒所言在“持續惡化”?
其實,每到畢業季,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青年失業率都會有所上升。隨著工作陸續確定,青年失業率一般會在7月左右達到頂峰后逐步回落。
當前青年就業形勢究竟如何?
“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闭ぷ鲌蟾嬷泵鎲栴},亮出國家化解青年就業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2024年新成長勞動力規模仍然較大”“2024年經濟運行風險挑戰增多、重點人群就業壓力較大”,計劃報告點明設置今年就業預期的基本動因。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后,企業招聘持續向好,但招聘崗位數量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過去吸納畢業生最多的互聯網、房地產、教培行業,招聘需求恢復依然較慢。
幫助青年就業,各級黨委政府都做了什么?
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持續強化企業就業主渠道作用,對企業招收畢業生的,給予吸納就業補貼、擴崗補助、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穩定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規模,引導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持續優化就業服務——打造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品牌,持續開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百日千萬招聘、民營企業招聘月等活動,為青年提供針對性的就業崗位。
強化困難群體幫扶——對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等的困難畢業生,離校前發放求職創業補貼;離校后提供“一人一策”幫扶,優先提供崗位信息……
去年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把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作為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有力有效政策彌補市場不足,全力以赴確保就業形勢穩定。
今年計劃報告進一步提出“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實施好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政策性崗位招聘(錄)安排”等一系列針對性舉措。
數字化、智能化會否影響青年就業?
近年來,隨著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加速,無人工廠建設和人工智能應用加快推進,一些人關心,這是否會帶來大規模失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并提出“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等一系列新舉措。
計劃報告提出,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拓寬就業增長點。
這兩年,電動汽車、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一批新興產業嶄露頭角,可觀的薪資待遇和職業前景,大大增強了其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智能制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成為就業“新風口”。
青年就業能力如何提高?
轉型升級產生了崗位新供給,同時也對勞動者技能提出了新需求。二者不匹配的矛盾如何化解?
“適應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加快促進產訓結合,開展百萬青年職業技能培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報告提出一攬子新舉措。
“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計劃報告中的新安排,釋放了人才培養的新信號。
壓力之下,青年自身如何調整?
在一些外媒關于中國青年就業的報道中,“躺平”“擺爛”成為高頻詞,有外媒稱“全職子女成為趨勢”,甚至稱中國有1600萬城市青年選擇“家里蹲”。
我國已有超2.18億人具有大學學歷,每年畢業生規模已超千萬人。在如此龐大的就業群體里,出現緩就業、慢就業的情況不難理解。關鍵是不能以偏概全,而要準確把握青年群體就業整體狀況,辨明整體和局部,分清主流和支流。
越來越多大學生積極調整發展路徑,選擇主動對接職場所需,腳踏實地提升能力:招聘會上,一些低年級大學生來提前“熱身”或尋找實習崗位;培訓機構中,自己花錢來學技能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下班后,到夜校培訓“充電”成為年輕人潮流……
三 撐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保障傘”
當前,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經濟形態快速發展,催生出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等新就業形態,發揮出就業“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如何加強配套政策建設、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式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已取得積極成效,保障了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的職業權益。不過目前仍存在不同地區之間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臺企業之間保障尚不平衡的問題,應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面。
來源:經濟參考報、新華網